《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》课程教学大纲
一、课程简介
课程中文名 | 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 | ||||||
课程英文名 |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abor Education | 双语授课 | □是 ☑否 | ||||
课程代码 | 05122326 | 课程学分 | 1 | 总学时数 | 16 | ||
课程类别 | □通识教育课程 □公共基础课程 ☑专业教育课程 □综合实践课程 □教师教育课程 | 课程性质 | □必修 ☑选修 □其他 | 课程形态 | □线上 ☑线下 □线上线下混合式 □社会实践 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| ||
考核方式 | □闭卷 □开卷 □课程论文 □课程作品 □汇报展示 □报告 ☑课堂表现 □阶段性测试 ☑平时作业 ☑其他 (可多选) | ||||||
开课学院 | 财经学院 | 开课 系(教研室) | 金融系 | ||||
面向专业 | 金融工程 | 开课学期 | 第1学期 | ||||
课程负责人 | 郭立珍 | 审核人 | 胡加 | ||||
先修课程 | 无 | ||||||
后续课程 | 无 | ||||||
选用教材 | 1.郭立珍 于永娟主编.高校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教程(第1版)[M].北京:经济管理出版社,2024. | ||||||
参考书目 | 1.韩剑颖主编.大学生劳动教育教程(第1版)[M]. 北京:清华大学出版社,2021. 2.顾祥林主编.大学劳动教育(第1版)[M]. 上海:同济大学出版社,2021. | ||||||
课程资源 | 学习通课程平台链接:https://mooc1.chaoxing.com/course-ans/ps/236404394 | ||||||
课程简介 | 本课程为专业教育选修课,主要内容包括劳动意识、劳动精神、劳动价值观等基础劳动理论,以及创造性劳动、专业性劳动、日常性劳动、服务性劳动等实用劳动技能。课程以塑造劳动精神、指导劳动实践、提升劳动能力为基本理念,以培养大学生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核心素养和现代职场的核心能力,以及日常生活劳动、服务性劳动、生产劳动能力为目标,融合思想性、科学性、实用性于一体,既体现了劳动教育的思想性,又突出劳动科学的系统性,还注重了实用性。 |
二、课程目标
表 1 课程目标
序号 | 具体课程目标 |
课程目标1 | 充分认识新时代对高校劳动教育的新要求,以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;理解劳动光荣、劳动崇高、劳动伟大、劳动美丽的深刻内涵,掌握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、劳模精神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;掌握劳动法律、劳动关系、劳动社会保障等劳动科学基础知识。 |
课程目标2 | 具备利用财务管理知识和技能去发现、分析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,解决财务管理中常见问题的能力;养成自觉实现“德智体美劳”融通意识,树立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劳动习惯;能够根据职业生涯规划自觉提升生产性劳动、创造性劳动和专业性劳动技能。 |
课程目标3 | 树立劳动教育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观念;能够将劳动光荣、劳动崇高、劳动伟大、劳动美丽的观念根植于心,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;具备尊重劳动和劳动人民,崇尚劳动、热爱劳动的美德,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和情感。 |
表2-1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
毕业要求 | 指标点 | 课程目标 |
毕业要求2: 身心素质【H】 | 指标点2.1:能够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,具有感受美、表现美、鉴赏美、创造美的能力。 | 课程目标3 |
指标点2.3: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、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。 | ||
毕业要求4: 专业技能【M】 | 指标点4.2:具有为高层管理者提供经营决策、投融资决策等所需信息的能力。 | 课程目标2 |
毕业要求8: 终身学习【H】 | 指标点8.2:具有自主学习意识和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。 | 课程目标1 |
三、课程学习内容与方法
(一)理论学习内容及要求
表3-1课程目标、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应关系
序号 | 课程 模块 | 学习内容 | 学习任务 | 课程目标 | 学习重点难点 | 教学方法 | 学时 |
1 | 劳动教育与劳动价值观 | 1.劳动教育概述 | 1.拓展阅读 2.线上学习 | 课程目标1 | 重点: 1.劳动与劳动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2.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主要蕴涵 3.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 难点: 1.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、特征与目标 | 讲授法、讨论式教学、开放性教学、互动式教学。
| 2 |
2.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的思想渊源 | 课程目标1 | ||||||
3.当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创新和发展 | 课程目标1 | ||||||
4.习近平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 | 课程目标1 | ||||||
5.新时代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 | 课程目标3 | ||||||
2 | 大学生积极的劳动精神 | 1.中国传统的劳动精神 | 1.拓展阅读 2.线上学习 3.课后作业 | 课程目标3 | 重点: 1.劳动精神的内涵与塑造 2.恪守职业道德 3.培养职业意识与责任担当 4.熟悉职场环境与职位基本要求 5.培养终身学习习惯 难点: 1.劳动精神的内涵与塑造 2.培养劳动精神 3.弘扬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 | 讲授法、案例教学、启发式教学、互动式教学。 | 2 |
2.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精神 | 课程目标3 | ||||||
3.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匠精神 | 课程目标3 | ||||||
4.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模精神 | 课程目标3 | ||||||
5.大学生弘扬劳动精神、劳模精神、工匠精神的价值与路径 | 课程目标3 | ||||||
3 | 创造性劳动教育 | 1.创造性劳动教育概述 | 1.线上学习 2.实践活动
| 课程目标1 | 重点: 1.大学生创造性劳动教育的价值与要求 2.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的构成与涵养 3.互联网时代劳动创新的意义与机遇 4.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、专业竞赛与专业能力提升的融合路径 5.优秀赛事案例解析 难点: 1.创造性劳动能力的构成与涵养 2.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、专业竞赛与专业能力提升的融合路径 | 讲授法、案例教学、互动式教学,实践教学。 | 6 |
2.大学生劳动创新与创新创业实践 | 课程目标2 | ||||||
3.大学生劳动创新与国贸专业竞赛 | 课程目标2 | ||||||
4 | 专业劳动教育 | 1.专业劳动概述 | 1.线上学习 2.实践活动 | 课程目标1 | 重点: 1.专业劳动概述 2.大学生专业劳动教育的内容 3.大学生专业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难点: 1.大学生专业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| 讲授法、案例教学、互动式教学,实践教学。 | 2 |
2.大学生专业劳动教育的内容 | 课程目标1 | ||||||
3.大学生专业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| 课程目标2 | ||||||
5 | 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劳动 | 1.大学生生活劳动的内涵和构成 | 1.线上学习 2.实践活动 | 课程目标1 | 重点: 1.大学生生活劳动的内涵及构成 2.加强生活劳动能力培育的必要性 难点: 1.大学生生活劳动能力的培养 | 讲授法、实践教学。 | 2 |
2.加强生活劳动能力培育的必要性 | 课程目标1 | ||||||
3.生活劳动活动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| 课程目标2 | ||||||
4.大学生生活劳动活动教学案例 | 课程目标2 | ||||||
6 | 大学生的服务性劳动 | 1.服务性劳动的内涵及构成 | 1.线上学习 2.实践活动 | 课程目标1 | 重点: 1.服务性劳动的内涵及构成 2.加强大学生服务性劳动的价值 难点: 1.大学生服务性劳动能力的培养 | 讲授法、实践教学。 | 2 |
2.服务性劳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| 课程目标1 | ||||||
3.服务性劳动能力实践活动的制定 | 课程目标2 | ||||||
4.大学生服务性劳动能力培养实践 | 课程目标2 |
四、课程考核
(一)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
表4-1课程目标、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对应关系
课程目标 | 考核内容 | 所属 学习模块/项目 | 考核占比 | 考核方式 |
| 1.劳动教育概述 | 模块1 | |
|
课程目标1 | 2.创造性劳动教育概述 | 模块3 | 34% | 线上线下混合式考核 |
3.专业劳动概述 | 模块4 | |||
4.大学生专业劳动教育的内容 | 模块4 | |||
5.大学生生活劳动的内涵和构成 | 模块5 | |||
6.加强生活劳动能力培育的必要性 | 模块5 | |||
7.服务性劳动的内涵及构成 | 模块6 | |||
8.服务性劳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| 模块6 | |||
课程目标2 | 1.大学生劳动创新与创新创业实践 | 模块3 | 32% | 线上线下混合式考核 |
2.大学生劳动创新与国贸专业竞赛 | 模块3 | |||
3.大学生专业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| 模块4 | |||
4.生活劳动活动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| 模块5 | |||
5.服务性劳动能力实践活动的制定 | 模块6 | |||
6.大学生生活劳动活动教学案例 | 模块5 | |||
7.大学生服务性劳动能力培养实践 | 模块6 | |||
课程目标3 | 1.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的思想渊源 | 模块1 | 34% | 线上线下混合式考核 |
2.当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创新和发展 | 模块1 | |||
3.习近平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 | 模块1 | |||
4.新时代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 | 模块1 | |||
5.中国传统的劳动精神 | 模块2 | |||
6.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精神 | 模块2 | |||
7.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匠精神 | 模块2 | |||
8.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模精神 | 模块2 | |||
9.大学生弘扬劳动精神、劳模精神、工匠精神的价值与路径 | 模块2 |
表4-2课程目标与考核方式矩阵关系
课程 目标 | 考核方式 | 考核占比(此处需与上表基本一致) | |||
课堂表现10% | 知识点随测30% | 创新劳动实践活动30% | 生活劳动或志愿劳动实践活动30% | ||
课程目标1 | 40% | 30% | 30% | 40% | 34%=10%*40%+30%*30%+30%*30%+30%40% |
课程目标2 | 20% | 40% | 40% | 20% | 32%=10%*20%+30%*40%+30%*40%+30%*20% |
课程目标3 | 40% | 30% | 30% | 40% | 34%=10%*40%+30%*30%+30%*30%+30%40% |
(二)成绩评定
总成绩(100%)=课堂表现(10%)+知识点随测(30%)+创新劳动实践活动(30%)+生活或支援劳动实践活动(30%)。
课堂表现(10%):学生在课堂上的表达能力、沟通能力。
知识点随测(30%):学生对于各章节知识点的掌握程度。
(3)创新劳动实践活动(30%):学生收集资料能力,研究设计能力,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合作研究能力。
(4)生活劳动或志愿劳动实践活动(30%):学生“德智体美劳”融会贯通,手脑并用的能力。
(三)评分标准
(1)课堂互动通过学习通进行,课堂表现成绩以学习通统计结果为准;
(2)知识点随测、创新劳动实践活动、生活劳动或志愿劳动实践活动均采用线上提交,线上评价方式进行,包含教师评价、学生自评、组间互评等多元评价方式,成绩以学系统设定标准为依据。
五、其它说明
本课程大纲依据2023版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,由财经学院金融系讨论制定,财经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,教务处审核批准,自2023级开始执行。